浙江新闻网

热门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正文

杭城夜幕下的“月亮部队”

初冬,夜晚来得总是早些。喧嚣一天的街道暂且安静下来。霓虹闪烁,人影幢幢。酒客们满面通红结着伴打着嗝从周边的菜馆里摇摇晃晃,踉踉跄跄。手机传来粗鲁的叫嚣:你们都跑哪去了...

初冬,夜晚来得总是早些。喧嚣一天的街道暂且安静下来。霓虹闪烁,人影幢幢。酒客们满面通红结着伴打着嗝从周边的菜馆里摇摇晃晃,踉踉跄跄。手机传来粗鲁的叫嚣:“你们都跑哪去了?把我丢下不管啦?”接着便是一阵无修饰的哄笑。建筑工人们卸下白天的倦怠,安然的释放自我。

而对于城市照明养护人来说,白天繁杂的事务虽已完结,但新的一项工作又紧张有序展开,这就是夜巡检。正因为如此,大家喜欢将他们称之为“月亮部队”。

杭州城管局市容景观发展中心有多支“月亮部队”,其中有一支骨干队伍---杭州市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照明设施养护部。他们的夜巡检从街灯亮起时开始,大街小巷,河岸桥梁,广场公园都可见巡检人员的身影。每晚将巡查问题归纳整理,第一时间转交相关科室逐项整改,并实行维修完工销案制度。寒来暑往、风霜雪雨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

这里小编单说说杭州市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照明设施养部的桥梁照明设施检修队。这支队伍目前共有队员18名,下设“设施巡查”“应急处置”和“养护维修”三个班组,承担着杭州市中河、上塘、德胜等8座高架桥梁还有市区人行天桥的照明设施的巡查、应急、养护维修任务。队员有业务精湛的老师傅徐麟,也有周琦这样的“90后”大学生。缪晓峰是这支队伍的队长,他说“照明设施养护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在高空作业比在地面作业难度要大得多,有时甚至需要吊篮作业。”当晚23时许,杭州德胜高架上,一拨工人正在此处维修高架照明线条灯。

吊篮是由高强度的管道焊接拼搭而成,作业前还需要组装,缪晓峰则是控制吊车将吊篮吊起来。“这个吊篮很重,靠人力很难操作,不过吊车操作也比较麻烦,控制需要一点点来。”缪晓峰说,吊车操作不能妨碍其他车辆通行,而且也要小心不能碰到上方的路灯。

晚上11点50分,吊篮已经安置完毕。这次在吊篮里作业的是徐麟。在作业前,班组成员党建军仔细地给他系上安全绳,还特意拉了两下。“这个安全措施一定要做到位。”党建军说,他们作业的时候,必须身穿具有反光作用的工作服或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登高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作业的准备时间很长,但实际的作业时间并不长,差不多25分钟徐鳞就将需要维修的灯具拆了下来,并安装上新灯具。“高架养护花费的时间,很大一部分是在准备工作上,不过也就是准备工作做得好,作业时间才能缩短,更安全高效。”缪晓峰说。检修完一处之后,他们接到巡查组通知,中河高架庆春路交叉口处有一段桥梁线条灯缺亮,这是他们下一个工作地点。 对于他们来说,一晚上都是在这样忙碌。一个班组每天至少要修20多套照明灯具,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

这支桥梁照明设施养护队的设施巡查班,负责巡查桥梁和人行天桥。他们每一处都十分仔细地排查,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都逃不开巡查队员的眼睛。在大多数的队员们看来,夜里工作其实并不难熬,最难的还是天气的多变,特别是夏季和冬季工作,夏季夜里不仅温度高,蚊虫也多,冬天雨雪天气,鞋子湿了袜子湿了,最难熬,还有长期夜里工作造成的晨昏颠倒……市民们出行顺畅,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他们也说,家里人都理解他们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在他们感觉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他们以传帮带的方式,将“修灯想着行路人,灯明灯亮为市民”的服务宗旨一直传承下来。

时钟即将接近凌晨2点,市区的车辆渐渐稀疏了起来,“月亮部队”的微信工作群也逐渐平静了。起风了,初冬的深夜有点寒,中河高架下,队长缪晓峰提醒道:“冷了,大家要及时添加衣服啊!”

行业相关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