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网

热门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正文

《粒粒米香情 悠悠寄我心》——作者杨文彬

细腻的面粉,与水充分融合,形成面条、馒头、油饼......而水稻,却没有那么多的样子,它就是大米,一粒一粒的,每一粒米都有着自己的纯洁,都有着自己的成长经历,都有着与众不...

       细腻的面粉,与水充分融合,形成面条、馒头、油饼......而水稻,却没有那么多的样子,它就是大米,一粒一粒的,每一粒米都有着自己的纯洁,都有着自己的成长经历,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主食选择馒头、面条、大米都一样,只不过是“碳水化合物”,但于我们而言,那一粒粒的米,不是一份主食,而是一种乡情。水稻在南方是非常常见的,她有着南方姑娘的轻柔与坚韧,她们感受着来自水田的滋养,沐浴着南方的阳光,亭亭玉立,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小的时候,曾无数次的陪伴,无数的水稻成长,看着她们从小秧苗长成果实饱满的水稻,心理是无比欣喜的。每当春天来得时候,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秧苗也迎来了自己的生长季节。沐浴春风,随风摇曳,她们舞动着自己曼妙的身子,小时候的我总会忍不住模仿她们的样子,或者摇头,或者扭身,或者招手,似乎,这些动作隐含着她们的无限生机,隐含着她们对春这个季节的无限情感。 对江南,人们总会与“阴雨”相连,可能对外人来说,“阴雨”并不是美好的,但是对我们来说,“阴雨”是一种别样的浪漫。大人们穿着蓑衣、雨鞋,走进田地中,与水稻们站在一片土地上,虽然泥泞但是却坚决。 江南的雨也是那么柔和,不会狂风暴雨的席卷,如细丝、如牛毛,朦胧了整个视线。就能看到那或高或低的水稻,在水中依然挺拔,她们不畏惧风雨,相反还感恩这份恩赐。小时候,不论什么时候,我都喜欢,我可以和大人们一起去田地,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就是喜欢到那里,去看看水稻,每一次见她们,她们都有不同的表现,长高了,长状了,变颜色了,长得更密了。 我还记得我很多次的问过大人,这些水稻不怕下雨吗?她们淋湿了怎么办?太阳晒的他们需不需要遮挡一下?大人们总是笑笑,说,水稻才没有那么娇气。确实,顶风冒雨也好,抵挡烈日也好,她们总是能够定期的收获,定期的长大,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这就是她们的生命力吧,在自然中成长,在自然中孕育,所以,她们是那么的天然,那么的纯粹。后来,长大了,这些天真的问题,我再也没有问过,因为我和水稻们一样在成长,在栉风沐雨,在接受阳光,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她们的坚定与执着,感受到她们的坚持与坚韧。她们不断向上,去长得更高,她们的根不断向下,去扎得更深,所以,她们才能颗粒饱满,所以,她们才有沁人心脾的稻香。 离开家乡,我带着水稻的精神,像她们一样,阳光明媚的时候,我就面向太阳,自信微笑;阴雨连绵的时候,我就静静品味,静听风雨声,思考自己的成长。不论环境怎么样,我都努力的长大,努力的做一个颗粒饱满的人。所以,当看到香喷喷的米饭的时候,别人感受到只是她对味蕾的挑衅,而我从这一粒粒米背后看到的是家乡父老的努力,看到的是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背井离乡多年,偌大的城市有太多可口的饭菜,有太多叫不上名字的美味佳肴,有太多制作精美的食品,这里,也有太多“特色小吃”,但是,这些口味再好,再“特色”,也不及家长的那一片片水稻,她并不需要华丽的装饰,也不需要精美的雕琢,她就做一个普通的“她”就好,不用出入高档场所,不用被冠以华丽的名字,因为我知道,她只想朴实的走进千家万户,走上千千万万人普通人的餐桌。 因为,对很多游子来说,雕饰后的大米,少了家乡的味道,多了一份浮华,简单烹煮的大米,才是最纯真的,才是陪伴我们小时候长大的样子,才是最初的那个她。华灯初上,昼夜万千,离家的日子,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味道,是稻香的味道,是泥土的味道,是一切我们熟悉的味道,稻米寄相思,这一份相思,只有她能懂,所以,她才那样的醇香,那样的动情。

行业相关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