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网

热门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正文

回忆在“6635”工作的日子

作为浙江省首座铁路接卸油库,6635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驻扎了一个连队的6635也是当时的战备油库,该库于1966年经商业部批准建设。 油库有2个库区,最早...

作为浙江省首座铁路接卸油库,“6635”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驻扎了一个连队的“6635”也是当时的战备油库,该库于1966年经商业部批准建设。

“油库有2个库区,最早的是埋在山体中的隐蔽式坑道库。”一名老职工告诉我们,建库时根据战备要求,油库储油区、发油区和收油区均实行分散布置。通过专用线从沪杭铁路引接,收油区至储油区还分别敷设汽油、煤油、柴油管道各一条,直接埋入地下。当时总占地面积15.3万立方米,覆土隐蔽式金属油罐10只,总容量为2万立方米。

老职工名叫汝为民,是原“6635”油库工作人员,后更名为临平油库。该库为减少安全环保风险,已于2018年9月正式关停。53年的风雨历程,“6635”见证了城市快速发展,也留下了一代人的青春,汝为民就是其中一个。

杭州余杭横山冬瓜坞地段,一条小路穿山而过,山的北面是5只汽油罐,南面是5只柴油罐。汝为民和同事当时值班时就睡在山里。“值班有4人,一班岗的时间是两天两夜。”汝为民说:“有油品输送过来时,就打开阀门收油,需要发油时,就开阀门发油,都是通过电话沟通联系。”

当时油库驻扎了一个连队,负责库区安全巡防,汝为民和同事们除了做好油品收发日常工作外,每4年还要对储油罐进行清罐作业。“不像现在,都是委托给专业公司。”汝为民介绍,当时由于缺乏经验,大家都是严阵以待。

清罐作业时,机修班、电工、消防队等班组都会同时到场,通过输送和抽油的方式将储油罐底油扫除干净后,再使用鼓风机从人孔井鼓风,排尽油蒸汽。“鼓风一般需要2-3天,然后才能进行清罐。”汝为民回忆,“每2人一组,戴上防毒面具,下去15-20分钟再出来。大家轮流交替作业。”

1975年,为适应业务经营发展需要,解决区域布局过于分散带来的管理困难,临平油库撤销了横山库区和龟山发油区,移至铁路槽车接卸处并建成新的库区。通过技术革新采用电子数控发油装置,“6635”1983年还建成了浙江省内第一座卸油操作栈桥,提高了收、发油作业能力。

“几乎每天都有槽车来,有计划内油、计划外油、平价油、协议价油等。”汝为民介绍,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油库也逐渐成为了包含计量员、司泵员、机修工、电工、发货员等60多人的大型储油库。

1985年,临平油库吞吐量超10万吨,2014年达39万吨,创下历史之最。伴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临平油库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承载一代人芳华的“6635”则成为了汝为民一生中难忘的记忆。(龚良奇 伍一声)

行业相关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