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网

热门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正文

浙传学子“三下乡”走进临安 探索乡村女性振兴文化产业

指南村地少水缺,村居山岗,生存条件十分艰苦。为了彻底改变指南村一穷二白的状况,指南人民早在60年代就谋定而动,自力更生。向荒山要粮,向旱地蓄水,掀开了战大斗地的篇章。其中铁...

“指南村地少水缺,村居山岗,生存条件十分艰苦。为了彻底改变指南村一穷二白的状况,指南人民早在60年代就谋定而动,自力更生。向荒山要粮,向旱地蓄水,掀开了战大斗地的篇章。其中‘铁姑娘扁担队’在敢教日月换新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指南村的妇联主席、村委会委员卻丹风在采访中向浙江传媒学院的研究生调研团队介绍到。

图为妇联主席卻丹风。浙江传媒学院通讯员 李祖坤摄

坐落于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有“华东最美村落”的美誉,这不仅表现在其景色秀丽,更表现在其女性角色的表现突出。至目前,指南村经营农家乐民宿90余户,农特产品商店50余家、传统加工作坊10余家,全年景区接待游客65万人次,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34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超800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长125万元。依托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产业链,一大批当地家庭妇女日益活跃在农特产品生产、传统手工艺制作、非遗文化产品传承等劳动舞台中,为指南村的品牌化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参与至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指南村妇女以更加华丽自信的姿态走出私人场域并进入公共视野,进而重塑自身在家庭与社会中的价值,冲破传统乡土社会的性别藩篱。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浙江传媒学院“她经济”的崛起:乡村女性赋能传统村落文化产业振兴”研究生团队来到指南村,以“女性赋权乡村振兴”为中心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调研伊始,调研团队首先参观了指南村乡村振兴实践中心。在乡村振兴的今天,文化成为了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是村庄吸附力中最强大的软实力。指南村的很多生态现象都已经上升到文化产业的高度,例如“七古文化”以及指南“太平灯”的非遗文化产业等。指南村从一个山里的小乡村摇身一变变成今天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成功融合的乡村振兴代表。如今,52年过去了,指南村通过引入乡村运营模式、着力打造红叶小镇,正成为“网红打卡村落”。在新时期三农政策的指导下,指南村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纽带,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吸引了一大批返乡创业的青年才俊,而女性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为指南村乡村振兴实践中心。浙江传媒学院通讯员 傅文锦摄

卻丹风主席回忆道,这些年,指南村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指南村在增加村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例如农家乐、民俗、文化小镇、传统美食等。其中,作为指南村发展势头最猛的产业,农家乐和民宿也在不断丰富菜品菜色、打造创意房间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指南村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这一方面得益于临安文旅部门积极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打造农家乐升级版。另一方面得益于通过乡村运营方式,开展整村性市场化运营。而在民宿农家乐规范高度普及的浙江乡村,一方面村民的商业伦理和经营共同体意识强烈,另一方面区文旅部门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支持、引导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农家乐和民宿形成小集群抱团发展。因此经济纽带也更容易积聚集体行动,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此过程中,女性角色在生产、经营、销售、创新改造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调研团队走访了指南村当地手工麻糍店,发现小店不大,只有几平米的空间,却被收拾的得整洁、干净,小小的柜台上整齐地摆放了做麻糍的食材。店长陈丽娟表示,麻糍手艺代代相传,上过央视也经历过排队长龙的购买现场,如今即将迎来新的人流高峰,坚守住初心,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图为指南村陈记麻糍店长陈丽娟。浙江传媒学院通讯员 李雨绢摄

“乡村要发展,产业必振兴。女性又是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发展关系未来民生福祉。因此产业发展必须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卻丹风主席表示,“指南村目前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其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产业发展种类日渐多元,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相信女性的赋能在未来一定能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幸福新农村建设,助力经济发展。”(浙江传媒学院 通讯员 傅文锦 云晓钰 李雨绢 李祖坤 )

图为实践团队全体合照。 浙江传媒学院通讯员 云晓钰摄

行业相关

广告也精彩